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。近年来,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债券市场的深入发展,市场参与各方对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及预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,信用评级行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在此背景下,日前,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(以下简称“交易商协会”)全面梳理整合评级业务自律规则,细化评级行业监管规范的操作标准,发布了《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》和《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》(以下分别简称《评级业务指引》和《评级信息披露指引》),并明确过渡期安排,两项指引将于6月1日起施行。
“信用评级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愈加完善。”中诚信国际认为,信用评级机构将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,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;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,坚守评级独立性;加强信息披露,强化市场约束机制,助力行业、债券市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评级服务水平仍有优化空间
自2022年8月《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正式实施以来,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进入了规范健康发展的全新阶段:评级机构尽职履责、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,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质量验证机制,评级质量和行业公信力进一步提升。
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《2023年第三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》显示,截至去年三季度末,我国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、公司债(含企业债)发行人分别为2917家和4054家。从主体级别分布看,AA级占比分别为30.75%和44.84%;AA+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67.19%和46.13%;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.37%和2.96%。其中,近两成企业获得两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,不一致率为8.85%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“在监管自律改革引导下,评级机构展示个体信用状况并逐步加大区分度,负面调整等预警提示动作增多,但信用等级集中度高、区分度和前瞻性不足、违约率倒挂等质量问题仍有待改进。”分析人士认为,下一步,信用评级机构应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,更好地服务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大局。
此外,有资深行业人士告诉《金融时报》记者,在取消强制评级的政策要求下,评级行业由“监管驱动”向“市场驱动”转型,这一方面倒逼机构通过提升专业性和执业水平,提供高质量、有区分度的评级服务;另一方面,也引导评级业更加注重投资人需求,带动风险管理、证券估值、指数、绿色金融等非评级业务迅速发展。
再提鼓励双评级多评级应用
此次发布的两项指引中,《评级业务指引》对展业基本原则、流程和作业规范予以明确,重点强调评级独立性和机构内控管理,并简化操作细节要求,引导评级机构个性化创新发展,以投资者为导向、评级质量为核心开展市场竞争;《评级信息披露指引》则进一步规范了评级信息的披露内容和频率,要求评级机构定期披露评级质量检验结果,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。
“两项指引既有增量内容,也有对现有政策文件要求的进一步落实和明确。”前述资深行业人士表示,例如,将信用评级业务债券覆盖范围由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,扩大至银行间市场债券,包括地方政府债券、金融债券、境外机构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。此外,对《通知》提出的鼓励双评级、多评级应用再度予以强调。
具体而言,《评级业务指引》明确,鼓励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,鼓励投资者投资、交易具有多评级的银行间市场债券,引导扩大投资人委托评级适用范围,发挥双评级、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。分析人士表示,双评级、多评级制度对于抑制债券市场级别竞争、提升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功能、促进评级行业和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。
此外,中债资信首席评级业务总监李欣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投资人委托模式在防范利益冲突、维护评级独立性方面有天然优势。由于评级对象与收费对象不同,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评级机构运作独立性,真正发挥评级揭示信用风险本质的作用。
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
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,我国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1.6%,较2022年上升2.9个百分点,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。
截至2024年1月末,我国债券余额159万亿元,近5年年均增速13%,规模稳居世界第二。其中,作为实体企业除信贷之外的第二大融资渠道,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32万亿元,对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、薄弱环节的债券融资力度进一步加大。目前,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累计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2505亿元。2023年,科创企业发行债券4055亿元。
“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。”李欣表示,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,应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,加强风险管理,加大对包括评级行业在内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,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。
具体而言,一是应严格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,完善评级机构评价体系,弥补市场失灵作用;二是加快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方法体系,推动形成有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,稳步提升信用评级质量;三是发挥双评级、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,更好发挥投资人付费评级标准的约束引导作用,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我国评级行业公信力提升。
推荐阅读: